查看原文
其他

台媒:三倍薪资!传陆企对台积电和联电等工程师展开新一波挖角;微容科技一期高端MLCC全面投产;英特尔7月底前退出5G基带市场

集微网 2023-03-28

1、OPPO/华为新机发布,暗光长焦是否成为移动影像的新方向?

2、响应高质量发展理念,微容科技一期高端MLCC全面投产

3、英特尔7月底前退出5G基带市场:技术转让给两家中企

4、三倍薪资!传大陆企业对台积电和联电等工程师展开新一波挖角

5、英特尔创办人摩尔辞世

6、裁员不断也不耽误赚钱!盘点那些“数钱手抽筋,裁员不手软”的科技巨头

7、小米集团2022财报解读:利空出尽,夯实基本功迎接新周期



1、OPPO/华为新机发布,暗光长焦是否成为移动影像的新方向?

集微网报道 尽管智能手机市场低迷且同质化现象持续,但影像技术仍是智能手机品牌的突出卖点和竞争赛道。
3月21日,OPPO官宣年度影像旗舰Find X6系列,搭载了超光影三主摄和潜望长焦摄像头,可在低亮度环境下带来较强的细节表现;23日发布的华为P60系列手机搭载超聚光XMAGE影像平台,并配备超聚光夜视长焦镜头,被称为“夜视仪”。
结合来看,以上两款最新发布的机型都在主打暗光长焦领域,这或许也揭示了未来手机影像的新方向,即从“拍月亮”到“拍夜晚”的场景转换,这也让手机拍摄技术走向更为实际的需求。
OPPO/华为新机发布:均聚焦暗光长焦领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移动影像的重心都集中在如何突破视觉极限或极端场景,例如人类肉眼可见范围外的极远物体,通过对此成像的实现,以强调影像技术的卓越和先进性。
不可否认,这的确对移动影像的技术产生了质的改变,拍摄上限也被不断拉高,广角摄像头在此担任着重要角色。不过智能手机厂商对于影像技术的探索仍未停止,尤其是对能够提供更多构图选择的超广角和长焦摄像头的提升,如今,以OPPO、华为为代表的厂商,正纷纷将目光聚焦在可处理暗光环境的暗光长焦领域。
相较于传统相机,智能手机搭载光学系统的空间有限,长焦镜头更是由于进光量不足,夜晚的拍摄表现欠佳,解析力下降,出现噪点、炫光、偏色等问题。而暗光长焦带来的光影表现可以保留自然环境的暗部氛围,解决特定场景使用的局限性。
基于此,3月21日,OPPO在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年度影像旗舰Find X6系列,率先定义了以超光影三主摄引领的移动影像的全主摄时代。
相较过往旗舰手机突出远近和画质的特点,OPPO Find X6系列在普遍被厂商忽视的暗光长焦领域发力,这一技术强调的重点在于,面对各种光况,尤其是暗光环境下的拍摄效果,即可以在暗光环境下仍然拍摄出细节清晰、色彩及光影自然的作品,更可以明确地还原人物主体面部的高光。
作为行业中首个支持暗光拍摄的潜望式长焦摄像头,为实现这一目标,OPPO采用了1/1.56 英寸大底传感器技术,并搭载支持计算光影的超光影图像引擎,准确计算出光线、被摄物体和环境的正确关系。
刘作虎在发布会现场表示:“基于影像算法,OPPO Find X6系列实现了影像的飞跃式进步,首次实现全主摄、暗光长焦以及计算光影。”
随即于两天后的23日,华为P60系列手机正式发布,P60 Pro搭载F2.1业界最大光圈潜望式长焦,支持长焦微距,拥有4800万像素RYYB F2.1 3.5倍光学变焦,采用业界首款长焦三轴传感器位移防抖。
余承东对此指出,P60 Pro强大的夜间拍摄能力和长焦微距能力,堪比夜视望远镜和夜视显微镜。
影像技术之路回顾
对比OPPO和华为此次发布的新机发现,尽管都是聚焦于暗光环境的拍摄场景,但二者的技术手段不尽相同。其中OPPO Find X6系列使用大底传感器以增加长焦镜头的进光量,叠加潜望式长焦镜头模组和自研马里亚纳®️ MariSilicon X芯片的影像算法;华为P60则是搭载自有的XMAGE影像平台以及RYYB传感器,从而实现堪比夜视仪的夜间拍摄能力。
事实上,早在2022年7月,华为曾推出过的自有影像品牌XMAGE,可以说是离开徕卡后的自立门户。主要围绕光学系统、成像技术、图像处理等领域展开,其中包括自由曲面镜头、RYYB传感器、计算光学技术等,当中的RYYB传感器也被用于此次发布的P60系列机型中。
从华为在手机影像技术的历程来看,2016年其开始与徕卡合作,发布了搭载双摄系统的P9系列,此后是P20的三摄,P30的徕卡四摄并首次搭载潜望式长焦镜头;P40搭载超感知徕卡五摄;P50提出计算光学理念;新发布的P60则是从夜视长焦领域发力。
再来看OPPO,其影像的发展主要是哈苏和自研影像芯片的双重加持。OPPO与哈苏的合作始于2022年发布的Find X5系列,Pro版本内置哈苏自然色彩优化技术、专业模式、XPAN相机模式、大师影调功能等与哈苏联合研发的影像技术;此次发布的Find X6系列新增了哈苏水印和升级版哈苏专业模式。
另外,OPPO在2021年年底发布了首款影像专用的NPU芯片,用AI算力提升了弱光下的画质,此前发布的Find X5系列以及最新发布的Find X6系列均有所应用。
IDC指出,未来手机影像体验提升仍是各厂商发力的重点,当中包括像素升级,更为广泛的变焦应用,对于算法的调教,以及短视频行业推动下视频拍摄体验的提升。而刘作虎则明确表示,暗光长焦一定会是行业的新方向,并推动或带动移动影像向前发展。
2、响应高质量发展理念,微容科技一期高端MLCC全面投产
随着国内经济总量的不断递增,加上“人口红利”减弱,转向“人才红利”的窗口期,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广东省作为经济第一大省,谋求高质量发展自然也就成为未来广东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不久前,广东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组织召开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确定了主基调,也为广东202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指明了方向。
由于粤西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发展差距拉大,因此,区域协调发展被放在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共同富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其中位于云浮罗定市的微容科技正是区域协调发展中“高质量”的代表。
微容科技创始人陈伟荣在受邀参加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时指出:“近年来,在多重不利因素下,电子行业进入多年不遇的低谷时期。但是微容科技时刻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及时进行产品战略升级,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各级政府协调扶持与社会各界鼎力支持下,微容积极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取得亮眼成绩”。
高质量发展推动一期MLCC全面投产
“微容科技始终坚持科技领先、以高端产品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战略,重视高端人才引进和产品开发投入,连续4年研发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13%以上。特别是在高容量、车规等高端MLCC领域的突破获得广泛认可。”陈伟荣透露,在中国电子元件协会公布的2021年电子元件百强企业中,微容科技研发实力位列第五。
据笔者了解,自2017年成立以来,微容科技在高端MLCC领域取得跃进式突破,尤其是国内主要短板的高容量MLCC,微容已完成系列化开发,覆盖0201至1210各尺寸的各个容量。微容高容系列产品现在已经全面对标行业国际领先水平,射频与超微型系列MLCC产销量达到全球前三水平。
不仅如此,微容科技已经成功开发多款高端MLCC解决方案,涵盖了服务器、基站、工控、工业电源、工业医疗、光伏储能等工业领域,并成为国内第一家系列化供应满足AEC-Q200标准且通过IATF16949体系认证的车规MLCC制造原厂,车规品近年来出货实现大幅增长,得到海内外客户的高度认可。据悉,近期微容科技就获得全球知名汽车行业Tier1企业佛吉亚歌乐授予的卓越供应商奖。
在去年电子行业低迷的大环境下,微容科技能够逆风而上,顺利完成B轮及B+轮近20亿的融资,成为2022年国内为数不多的“独角兽”,新增股东有国投创业、京国投、粤科金融、云浮产投、广发证券、天际投资、金石投资等。其资金用途主要为新扩建的B栋厂房和设备投入,将大幅增加高容量、车规等高端MLCC的产能并提升持续研发能力。
在今年一季度,微容科技前述扩产的一期B栋厂房已经顺利全面投产,公司MLCC年产能达到6000亿片。
陈伟荣表示:“微容近期将继续加大扩产技改的投入,达到15亿元,到2025年将实现销售额突破30亿元。高容和车规产品将在未来几年进入大丰收年,完全实现全系列批量出货,解决国内高端MLCC供应商缺乏选择性困境。”
需求逐步回暖迎来市场新契机
2022年,消费电子受到疫情、俄乌战争等因素影响,景气度低迷,行业需求持续下降,被动元件也受到拖累,目前,从价格、库存、稼动率、交期情况来看,行业景气已经触底,市场逐渐回温。
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3年2月,MLCC供应商BB Ratio( Book-to-Bill Ratio:订单出货比值)微幅上升至0.79。
在特斯拉降价促销的带动下,新势力车企以及国内各家整车厂被动加入价格战以巩固市场份额,MLCC车用订单有机会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而水涨船高。TrendForce称,2023年一季度车用MLCC订单量相对稳定,预期MLCC供应商全年将积极投入研发及扩大车用产品产能。
根据TTI数据,2022年12月至今,MLCC交期筑底,常规尺寸逐渐维稳,高容、高压料号迎来全面的反弹。
日前,台企MLCC大厂国巨披露了2月营收数据,该公司2月实现营收85.88亿新台币,环比增加1.0%,同比减少7.1%。但从2月单月数据来看,虽然同比仍有所下滑,但是环比1月份已经有所改善,加上疫情消散,经济回暖,终端需求迎来修复,今年一季度MLCC行情有望持续改善。
据微容科技营销负责人透露,春节假期返工后,微容科技园各产线开足马力,订单量有所回升,直接反应出下游市场逐渐活跃,各终端消费品迎来复苏。
此外,据笔者了解,车用市场目前仍然是MLCC的核心市场,不过,在车厂降价促销拓展市场的同时,其对应的整车成本也将压缩,因此,MLCC厂商中、低端车规品价格战或将持续,而拥有高端车规品技术及产能的厂商将占据主动,拥有更强的议价权。
这正是微容的强项,公司长期专注于高端MLCC领域,从2020年开始,就已成为国内产销量最大的MLCC制造商,并成为高端系列的主力企业之一。在一期项目投产以后,微容科技将继续开展二期及三期扩建工程,追加投资至120亿元,在2028年左右实现MLCC年产能1.5万亿片规模的总目标,跻身MLCC全球行业前三。
随着下游需求的逐步回暖,以及经销商库存的逐步去化,MLCC有望逐步恢复至正常健康的库存水位。加上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加速渗透,高容量、高性能的车规级MLCC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英特尔7月底前退出5G基带市场:技术转让给两家中企
集微网消息,据外媒《超越摩尔》报道,英特尔将与笔记本5G WWAN产品开发的技术方案转让给联发科和广和通(Fibcom),预计5月底前完成,英特尔将于7月前彻底退出5G基带市场。
据悉,英特尔在2019年将其5G智能手机、平板等相关的基带业务卖给苹果,但保留了部分专利,同时还坚持开发笔记本平台上的4G/5G无线产品,如今这一块业务也要切割了。
英特尔在IDM 2.0的路上越走越远,现在已经开始放弃与此无关的边缘业务,此次的决定酝酿已久。从2021年开始,英特尔面向笔记本的5G解决方案就是采用联发科基带,未来,OEM的合作完全延续,并确保更新和升级,可见这次调整并不会对英特尔其他连接业务造成影响,包括Wi-Fi、蓝牙、以太网、Thunderbolt或网络+边缘业务。
至于4G LTE基带,考虑到存量市场,预计最后一批货将于2025年底前发出。
据了解,广和通是中国首家A股上市的物联网无线模组企业,提供 5G、4G、3G、2G、NB-IoT、LTE-M、智能、车规级无线通信模组及物联网应用一站式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4、三倍薪资!传大陆企业对台积电和联电等工程师展开新一波挖角
大陆官方有意扩大扶持中芯、华虹、华为等陆资半导体厂,给予「补贴无上限」的优惠,相关指标陆企也动起来,传出近期对台湾半导体人才展开新一波挖角,透过「化整为零」方式,锁定台积电(2330)、联电等大厂制程与设备整合工程师,开出三倍薪资条件,再掀两岸科技业抢人大战。
业界人士指出,陆企挖角台湾半导体人才已行之多年,早期明目张胆大动作在台设立研发中心,或在竹科等地设专门办公室找人,甚至打出「随到随谈(面试)」的模式,但由于动作太大引来台湾官方关注,陆企挖角台湾人才也转趋低调,相关办公室陆续撤离台湾,加上前几年大陆疫情严峻,两岸往来不便,使得状况稍有缓和,甚至有暂停迹象。
不具名的竹科工程师透露,随着疫情好转、大陆解封,加上大陆官方扩大冲刺自主半导体能量以因应美国钳制,有意要给中芯、华虹、华为等陆资半导体厂「补贴无上限」的优惠,相关红色供应链掌握更多资源后,近期又掀起新一波来台抢人的风潮。
不过,由于全台湾从官方到业者甚至民间都高度关注台湾人才遭对岸挖角的议题,此波来台挖人的陆企也更低调,不像先前透过台湾办公室或相关据点群聚性的活动,而是「化整为零」,透过在LinkedIn(领英)找人,或以人际网路猎才,甚至有「学长带学弟」的模式,总之就是「低调进行」。
就专业需求上,由于大陆正积极强化自主制程与设备整合能力,以突破美方大范围管控,这一波来台挖角锁定制程与设备整合工程师,薪资方面则喊出比台湾高三倍,虽然没有过去动辄四、五倍惊人,但依然颇具吸引力。此波陆企来台挖人,受邀的台湾人才除了需要满足资方的需求之外,对「绑约」的要求也更高。
面对陆企对台湾半导体人才展开新一波挖角,台积电、联电、世界先进、力积电等台湾半导体指标厂也积极留才揽才,不仅纷纷加薪,也祭出限制员工权利新股及补贴员工买股等措施,全力防堵陆企挖角。
台积电2022年下半年启动全球员工购股计画,台积电台湾员工及100%持股子公司员工,每月可提拨月薪的20%及15%,员工自提金占买股票总额85%,其余15%由公司补助。除了薪资红利认股,台积电也加深非金钱式的员工幸福感,例如健康检查、教育训练,延长产假,未来公司将继续朝「宝宝茁壮方案」发想。
联电在去年发行5万张限制员工权利新股,并在12月29日发行2.3万张,该次发行对象以中阶主管居多。联电指出,会在两年后,依照个人绩效分三年发放,至于另一半的限制员工权利新股会看后续情况再实施,目前没有时间表。(经济日报)
5、英特尔创办人摩尔辞世
英特尔宣布,共同创办人摩尔(Gordon Moore)24日与世长辞,享耆寿94岁。他是半导体产业先驱,曾提出「摩尔定律」(Moore's Law),预测电脑运算能力将在数十年间稳定成长。
英特尔共同创办人摩尔辞世,享耆寿94岁。(美联社)
英特尔与摩尔的家族慈善基金会说,摩尔在夏威夷住家过世,家人随侍在侧。
摩尔是半导体产业先驱快捷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创办人,1968年与诺伊斯(Robert Noyce)携手创办英特尔,把这家公司扶植成产业巨人,极盛时期一度是全球半导体龙头,全球超过80%的个人电脑使用Intel Inside处理器。摩尔从1975年到1987年担任英特尔执行长。
摩尔在1965年撰文提到,自早些年积体电路发明以来,由于科技进步,积体电路上可容纳的电晶体数量大约每年会增加一倍。他预言这种趋势将延续下去,人称摩尔定律,后来修正为芯片上可容纳的电晶体密度,约每18至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这项定律也成为半导体制程技术推进速度的遵循依据。
对于摩尔逝世,苹果公司执行长库克推文说:「这世界痛失摩尔这位巨人,他是矽谷的创建元老,也是一位真正的愿景家,协助为科技革命铺平道路。我们这些后辈对他都十分感激。愿他安息。」Google母公司字母执行长皮伽也向摩尔致敬:「他的愿景激励我们许许多多的人以科技为志业,对我是一大启发。」
许多芯片业领袖和观察家指称,如今「摩尔定律已死」,不再适用,毕竟一些用于制造半导体的材料层已经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已达到物理极限。然而,摩尔定律的基本原则至今依然对投资决定影响甚巨。
英特尔执行长基辛格2022年1月接受访谈时就说:「英特尔仍会是摩尔定律的管理者,直到数十年以后。」他形容此定律依然健在,「我们会让它老当益壮」。(经济日报)
6、裁员不断也不耽误赚钱!盘点那些“数钱手抽筋,裁员不手软”的科技巨头
据报道,从欧美到亚洲,从微软、谷歌,到亚马逊、SAP,全球科技巨头今年以来的裁员人数已达数以万计。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公司绝大多数依然在盈利。
根据金融服务公司Jefferies的一份调查:“裁员是因为在疫情期间招聘过度,而且增长预期低于之前的预测。”
随着美国的利率上升和通胀高企,消费者也在不确定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削减开支。
因此,Jefferies分析师总结道,企业“需要减少人员,通过与目前需求趋势匹配的员工人数重获运营效率”。
由于利率上升抬高了资本成本,也迫使企业纷纷减少人员支出。
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门在研报中写道:“创业公司尤其如此,他们之前因为低成本的资本而大幅增加了员工人数。”
以下就是几家尽管仍然拥有可观利润,但却在裁员时毫不手软的全球科技巨头:
微软
微软在截至12月31日的季度内实现净利润164亿美元,较一年前减少8%。云计算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微软云业务营收达到271亿美元,同比增长22%。
该公司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年报中表示,尽管面临“动荡环境”,但微软还是在截至6月30日的2022财年内实现“创纪录业绩”。
他在2022财年的年报中说:“我们实现1980亿美元营收和830亿美元营业利润。微软云年化营收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
尽管如此,微软还是在1月宣布裁员1万人,以应对营收增速放缓。
谷歌母公司Alphabet
Alphabet今年1月宣布裁员1.2万人。
该公司第四季度盈利和营收均未达预期,但在截至12月的季度内还是实现1%的同比营收增长。
其CFO露丝·珀拉特(Ruth Porat)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Alphabet当季增加3455名员工,多数都是技术岗位。
她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该公司有意放慢招聘速度,以追求更长期的盈利增长。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发给员工的备忘录中写道:“我们在过去两年经历了高速增长。为了适应和促进这种增长,我们招聘了大量员工,但如今面临的经济现状却发生了变化。”
亚马逊
亚马逊今年1月裁员1.8万人,并计划在未来几周再裁员9000人。
但实际上,亚马逊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业绩非常优异,超出分析师预期。
该公司当季净营收增长9%,达到1492亿美元,但营业利润下滑至27亿美元,低于一年前的35亿美元。
整体而言,亚马逊2022年的增长创下其1997年上市以来的最慢记录。这家电商巨头表示,他们正在为经济衰退的压力和消费者支出萎缩做准备。
SAP
德国SAP在2022年的业绩全面符合预期,云业务营收增长24%。这家企业软件公司的营业利润还恢复了2%的正增长。
然而,SAP还是在1月宣布裁员3000人,原因是管理层希望在2023年实现两位数的利润增长。
Sea Group
新加坡科技巨头Sea Group在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净利润4.228亿美元,这是自该公司2019年成立以来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几天后,该公司旗下印尼电商公司Shopee进行新一轮裁员,受影响的全职员工和合同工不到500人。
但据媒体报道,该公司已经在去年裁员7000多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0%左右。
其他亚洲科技公司也未能幸免。
印尼GoTo Group、新加坡Carousell和Foodpanda、韩国Naver和Kakao都在过去几个月进行裁员。
戴尔
戴尔在截至2月3日的2023财年实现营收1023亿美元,同比增长1%。当年营业利润增长24%,达到57.7亿美元。
这家PC制造商2月宣布将裁员5%,总数约6650人。
戴尔联席COO杰夫·克拉克(Jeff Clarke)在备忘录中表示,此次裁员是为“提前应对下滑周期的影响”。
虽然2023年财年营收实现增长,但随着PC和笔记本的全球需求萎缩,戴尔2023财年第四财季的营业利润却下滑26%,至11.8亿美元。
苹果
苹果目前为止尚未展开大规模裁员,其招聘速度慢于谷歌、亚马逊、微软和Meta。
不过,该公司同样也在收紧开支。
据悉,苹果推迟了部分员工的奖金发放,并且限制了3月的招聘。据悉,苹果还在8月解雇了部分合同工。
在截至12月31日的2023财年第一财季,该公司有多项业务的的营收、利润和销售额未达预期。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将此归咎于美元强势、供应链中断和宏观经济问题。(新浪科技)
7、小米集团2022财报解读:利空出尽,夯实基本功迎接新周期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宏观经济下行,全球通胀加剧,消费需求受到极大冲击的大环境下,众多企业面临风雨飘摇,在生存与发展的重重挑战下艰难前行。
外部环境的阵阵寒意未曾偏爱小米半分。不论是智能手机行业市场竞争逐渐加剧,还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受到来自不同环境的各项阻挠,小米的2022年与众多企业一样,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但对于研发创新的重视、对于高端化探索不破不立的信念、对于经营管理升级的规划、对于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的坚守,让小米集团拥有了昂首穿越冬天的力量。
而春天的讯息也已然来临。3月24日,小米集团发布了2022全年及Q4业绩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小米集团向投资者展示了过去一年纵使困难重重,但业绩基本面依然稳固。与此同时,也向市场传达了对于2023年充满信心的积极信号。
据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小米集团实现总收入达2800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后净利润为85亿元人民币,85亿元包含了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中创新业务上的投入31亿元。
稳固业绩取得的背后,是小米集团的各项业务都保持了足够的韧性。其中,特别是智能手机业务在整体大盘下行的背景下依然实现了高端化的探索,全球出货量连续两年稳居前三,ASP稳步上行;IoT的几大重点品类均实现逆势增长,全球出货量位列前茅;互联网服务克服艰难外部环境实现同比增长,MIUI月活跃用户数再创历史新高;在全球化进展中领先一众中国品牌,在数十个国际市场建立起极强的竞争壁垒。
2022年,小米集团曾历经挫折,但在每一次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逐渐脱胎换骨,为各项业务取得了更大的盈利与进取空间。2023年,伴随着宏观环境与消费电子市场进一步回暖,小米集团将以规模与利润并重的经营思路,在实力与信心的指引下,迸发出更大的发展潜力。
高端化渐入佳境 小米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三
2022年,消费电子的疲软让所有人始料未及。于智能手机行业而言,从芯片短缺到芯片过剩,供需之间的关系逆转导致行业中不同水位迅速上升,市场竞争逐步加剧,行业陷入内卷。
据IDC发布的最新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292万台,同比下降12.6%。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时隔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再次回落到3亿以下市场大盘。
但愈是行业遭遇挫折,愈是有企业砥砺前行。
得益于小米集团稳固的全球化架构与多元化的分布,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基本盘稳固。2022年全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5亿台,连续第二年稳居全球第三。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小米在国际市场中的卓越表现。在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三,在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小米出货量排名前五,在欧洲、拉美、东南亚、中东等各个重点市场上,小米建立了极强的竞争壁垒,稳居市场前三。
高端化战略的坚定执行,成就了小米集团稳健的业务表现,与市场的不确定性顽强抵抗。始于2020年的初步探索,到如今的“一机两颗自研芯”,小米集团的高端化战略渐入佳境,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
2022年下半年以来,小米共发布了三代高端产品。7月,小米12S Ultra发布,作为与徕卡深度战略合作的先锋机,是全年影像最巅峰的产品,获得无数专业摄影师及爱好者的高度认可。8月,小米的第二个折叠屏小米问世,在软硬件的深度协同下,实现了小米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的理念转型。值得关注的是,小米12S Ultra与小米MIX Fold 2在京东渠道的好评率分别超98%与99%,超过了iPhone14系列的京东好评率。
12月,小米高端化战略三年探索的答卷之作小米13系列发布。在智能手机行业并不景气的节点,小米13做到了预售开启后仅1个小时便线上渠道全部售罄。火爆的抢购是来自市场最直接的认可,而小米13系列的性能当之无愧,处理器、内存、闪存三大件全面升级,全系搭载最新骁龙处理器第二代骁龙8移动平台,CPU多核性能提升37%,GPU性能提升42%。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13系列的高精密组装是在小米智能工厂率先落地实验,精度达0.09毫米,能够使其部分核心器件装配精度提高一倍,而其国内唯一的超窄四等边工艺也是在智能工厂打磨成型。综合性能、屏幕、影像、续航、系统体验等多项核心体验,小米13系列首次赶超iPhone。
在三项高端产品的协同发力之下,小米集团的高端化进展飞速。2022年,小米品牌的忠诚度超过50%,在安卓中排名首位。2022年第四季度,在中国大陆人民币3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机大盘销量同比下降13%的背景下逆势上行,小米高端手机销量实现同比增长35%,ASP同比增长超14%,在中国大陆市场人民币3千元-4千元价格段市场份额位居第一。而2023年1月份,小米又在4千元-5千元的安卓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中实现第一名。
今年4月,小米13 Ultra将以更高配的影像性能登场,为小米的高端化之路再下一城。
高端化改变了小米,也成就了小米,而小米在“体验优先”、“软硬件深度协同”等理念坚守下,为消费者带来了更进阶的体验,为智能手机市场开启了新华章。
多元业务协同发力 生态探索引领行业前沿
在智能手机业务之外,小米集团的其他各项业务也表现不俗,多领域的生态探索更是当属行业先锋。
据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实现收入787亿元,占整体收入的28%。2022Q4收入为人民币214亿元,环比增长实现12.5%。截至2022年12月31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数达到5.89亿台,同比增长35.8%;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AIoT平台的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用户数达到1160万,同比增长32.5%。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中,包括智能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智能大家电、智能平板等重点品类在2022年均实现了逆势增长。其中,全球智能电视出货量达到1240万台,同比增长0.6%,位列全球前五;小米平板也深受市场欢迎,在中国大陆全年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60%,平板市占率排名第三。
而智能大家电的成长尤为显著,在2022Q4同比增长超过40%。小米强化了在空调方面的自研能力,产品在噪音、性能、可靠性等方面都实现了明显的提升,全年出货量同比增长50%;冰箱沿袭了智能手机高端化的成功策略,近乎实现了翻倍的增长;洗衣机品类尽管受到了一定的行业竞争冲击,但保证了基本面的平稳。
智能大家电业务的突破来自于小米在近年来完成了对于产业及品类的学习曲线,重视对于自研及核心技术的投入,与优质合作伙伴共同提升产能、提质降本。小米智能大家电的下一步,将会迎来飞速发展的收获期。
而在互联网服务方面,2022年小米集团实现收入为283亿元人民币,占整体收入的10%,在艰难的外部环境干扰下,能够实现增长尤为可贵。
持续增长的用户数量无疑是增加信心更为强势有力的数据指标。小米集团在全球及中国大陆的MIUI月活跃用户数屡创历史新高,2022年12月,小米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5.82亿,全年净新增7330万。其中,中国大陆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44亿,全年净新增1380万。与此同时,互联网业务也初见成效,小米集团全球电视月活跃用户数超过5800万,其中电视互联网付费用户同比提升23%至600万人。2022年,小米集团电视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5%。
与多元业务稳定增长遥相呼应的另一面,是小米在不断的生态探索中掌握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2022年10月,小米入选波士顿咨询(BCG)评选的2022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50强。
以个别产品为例来管中窥豹。2022年8月,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也正式亮相。作为智能机器人领域技术集成度最高、难度最大的人性仿生机器人,CyberOne背后的智能、机械能力,全部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全栈自研完成,具有情绪感知、能够对真实世界三维虛拟重建。
2023年2月,小米在202年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正式发布了小米无线 AR 眼镜探索版。得益于小米集团一直以来在互联通信方面的深厚积累,小米成功将自研高速互联总线,率先应用于手机与AR眼镜的连接上,成为首个无线分布式计算AR眼镜产品。
更为消费者所熟知的则是小爱同学,也是小米AI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六年的打磨与精进中,小爱同学已经实现了手机、音箱以及未来汽车等多重场景的融合。截至2022年12月,小爱同学的全球月活跃数量已超过1.15亿,而多年来积累的落地经验也将助力小米未来在AI领域的更多探索。
持续加码研发投入、经营管理战略升级 为实力与自信奠定最强根基
稳定强势的业务根基、显著增长的多元动力、引领行业的生态探索缘何实现?持续不断的研发创新投入、经营管理的战略升级或将为我们揭晓一部分答案。
面临行业的不断跌宕起伏,小米集团始终以长坡厚雪的信念专注于技术创新、研发投入。2022年,小米集团的研发支出超过人民币160亿元,在2017-2022年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超过38%。预计未来5年间(2022年-2026年),小米集团的总研发投入将超过一千亿人民币。
在研发人员方面,小米的研发人员占比逐渐提升,截至2022年12月底,小米集团研发员工占总员工人数中占比进一步增长到50%。
而在业绩的丰厚回报与产品的商业化成果之外,小米集团所拥有的专利数量也极为可观。截至2022年12月底,小米集团的全球专利授权数3万件,覆盖超60个国家和地球,全球专利申请数6万件。
与此同时,面对行业的重重挑战,小米集团的管理团队也在不断复盘与思考,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战略规模做出积极的调整。
在2022年反复的疫情对线下的流量与销售造成大规模冲击之时,小米集团的一万家门店却经受住了考验,实现了GMV的逆势增长,而在2023年的1-2月,月均GMV较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了30%的增长。在这一背后,是小米集团对门店合作伙伴的重点培训与培养,是与中国三大运营商进行深度密切合作,是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业务为线下门店给予新的活力。
集团内部亦是如此,2023年初,小米集团成立了经营管理委员会与人力资源委员会。经营管理委员负责统筹管理业务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委员会负责在人力资源与业务方面实现更大的协同作用。
与此同时,展望2023年,小米集团还首次提出了“规模与利润并重”的集团经营策略,优化内部管理结构,持续推进降本增效,提高运营效率。
纵观2022年全年,小米集团无惧挑战,砥砺前行,已然跨过了最寒冷的时刻。眺望未来,信心即是信念,在外部市场环境的回暖下,小米集团将会为市场展现无限的潜力空间。(新浪证券)

更多新闻请点击进入 阅读


1.2023全球最有价值半导体品牌排名:英特尔/台积电/英伟达居前三

2.有方科技成功中标中国电信模组招募 共助Cat.1更大规模应用

3.传艺科技:碳酸锂价格下降对钠离子电池项目没有影响

4.苹果CEO库克赞扬中国创新快速 而且有望加速

5.苹果供应链厂商鑫冠科技拟A股IPO 已进行上市辅导备案

6.OLED材料厂商海谱润斯拟A股IPO 已完成上市辅导

7.铝电解电容器厂商联晟电子拟A股IPO:经营业绩稳步提升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